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上,常德市医保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市三级部署要求,不断克服机构改革期间的各种困难,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围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基本医疗保障”作战目标,全面排查在医保扶贫工作中的堵点、痛点和难点等问题,有效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医保扶贫不落一人,参保全覆盖
家住武陵区丹洲乡的罗金香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主要靠在外打工获得收入。今年2月,在长沙一工地干活的罗金香突然晕倒,到医院检查后发现得了结肠癌,这对于其家庭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为了治病,她的丈夫四处凑钱,得知贫困户住院可以“先诊疗后付费”后,让两口子松了一大口气。经过精心治疗,罗金香顺利出院,当天就在医院直接办理了结算。这只是贫困群众享受常德市医保扶贫待遇的一个缩影。
2019年以来,根据医保个人缴费资助政策,常德市对特困人员、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对象家庭参保缴费给予全额资助,对城乡低保对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非低保对象参保缴费给予定额资助。截至目前,全市医保个人缴费补助金额5400万元。
与此同时,常德市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100%。当地通过 “一比对、两上门、六聚焦”等措施,确保贫困人口参保“一户不漏、一人不少”。“一比对”:与公安、民政部门比对户籍、数据信息,锁定疑似未参保人员,将相关情况分门别类整理。“两上门”:对个别高龄、身残、卧病在床的贫困人口,一直没有办理身份证,导致信息不一致的,衔接公安部门上门办理身份证;对重度残疾人未能及时办证或虽然持证未能及时更换的,衔接残联部门上门评残和换证。对贫困人口中户口外迁、死亡、参军、就学、参加职工医保、外地参保等六类人员建立专门台账,逐人核实是否参保,已参保的要求提供佐证材料。截至今年4月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参加城乡居民医保356788人, “六类人员”2260人。
经办服务提质增效,群众办事更便捷
常德市不断优化医疗保障经办管理服务,实现各类医疗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实行县域内贫困人口住院“一站式、一单制”即时结算服务,让贫困患者“少跑腿、少动嘴”,着力打通贫困人口患者结算“快车道”,从而真正解决了贫困人口看病难、报销不方便的困难,提升贫困人口满意度。
对跨省异地就医、未转诊备案异地就医和意外伤害等需要手工结报的环节进一步优化流程,一般结报案件缩短为15个工作日完成报销,对意外案件需调查的30个工作日内办结。简化异地就医备案登记手续,对外出务工人员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改事前审查制为承诺补充制。创新服务方式,大力推行“网上办”“电话办”“邮寄办”等方式,尽可能方便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实现备案服务“不见面、零跑腿”。
依托信息共享、运行高效的“一站式”结算平台,常德市全面落实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扶贫特惠保、医疗救助、医院减免、政府兜底等多重医疗保障的“一站式”结算政策。截至4月底,全市贫困人口“一站式”结算50949人次,其中县域内住院49508人次,医疗总费用20970万元,报销总金额18931万元,综合报销比例达到90.2%;县域外住院1441人次,医疗总费用2948万元,报销总金额2252万元,综合报销比例76.4%。
形成综合保障链条,为群众梯次减负
2019年来,常德市医保局充分发挥基本医保公平普惠的主体保障作用,实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保待遇倾斜:将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特困人员在各级协议医疗机构住院的政策范围内费用报销比例提高10%,一、二、三级医疗机构分别达到100%、90%、80%。提高大病保险医疗待遇。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特困人员、城乡低保对象大病起付线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5%,全面取消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保险封顶线。
下阶段,常德市医保局将继续完善与同级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信息核对机制,明确纳入“两不愁三保障”的人员范围,加快信息比对速度,及时将新增贫困人口纳入医疗保障范围,确保异动贫困人口待遇享受不受影响。继续落实落细各项医疗保障扶贫政策,执行好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待遇倾斜政策,发挥好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保障梯次减负功能,确保贫困人口县域内住院综合保障后实际报销比例达到90%,经转诊的33种重大疾病县域外综合保障达到80%。
(文/刘璋景)